什么是胰腺炎?一篇“全剖析”!
来源:本站 最后更新:2023-05-23 16:37:10 作者:佚名 浏览:1058次

胰腺炎(pancreatitis),是由于各种刺激因素导致胰腺分泌多种消化溶解酶,从而引起胰腺及其周围组织“自身消化”的炎症病变,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胰腺因胰蛋白酶的自身消化作用而引起的疾病。胰腺有水肿、充血,或出血、坏死。临床上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化验血和尿中淀粉酶含量升高等。在正常情况下,胰液在其腺体组织中含有无活性的胰酶原。胰液沿胰腺管道不断地经胆总管奥狄氏括约肌流入十二指肠,由于十二指肠内有胆汁存在,加上十二指肠壁黏膜分泌一种肠激酶,在二者的作用下,胰酶原开始转变成活性很强的消化酶。如果流出道受阻,排泄不畅,即可引起胰腺炎。
胰腺是位于胃后部的一个大腺体,它若发炎,即引起胰腺炎。
首先,胰腺分泌胰岛素和高血糖素,调节人体碳水化合物的新陈代谢。因此,胰腺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维持和调节人体的血糖平衡。
其次,胰腺还分泌消化酶,酶是一种可促进生化反应的物质,消化酶就是在消化道内加快食物消化吸收的酶。然而,当这些消化酶因为病变在胰腺内被激活,就会破坏和消化胰腺本身,从而引发胰腺炎。
胰腺炎发病的剧烈程度相差很大,虽然炎症症状可能相近,但是对身体的影响却迥然不同。
1、急性胰腺炎:炎症一般持续数天就消退了,患者基本上可以完全康复。经常性的反复发作会导致慢性胰腺炎。
2、慢性胰腺炎:严重或复发性的急性胰腺发炎可导致慢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比急性的更严重,因为它意味着对胰腺永久性的损伤,并有可能引起糖尿病及维生素缺乏等并发症。维生素B12对血红细胞的形成、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功能以及脂肪与碳水化合物的新陈代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1、上腹剧痛(急性胰腺炎大多为突发性阵痛,而慢性胰腺炎一般是持续性疼痛)。
6、慢性胰腺炎患者的粪便可能会变为黄色并加带恶臭。
1、白细胞计数:如感染严重,白细胞总数增高,并出现明显核左移。部分病人尿糖增高,严重者尿中有蛋白、红细胞及管型。
2、血、尿淀粉酶测定: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正常值:血清:8~64温氏(Winslow)单位,或40~180苏氏(Somogyi)单位;尿:4~32温氏单位。急性胰腺炎病人胰淀粉酶溢出胰腺外,迅速吸收入血,由尿排出,故血尿淀粉酶大为增加,是诊断本病的重要的化验检查。淀粉酶值在严重坏死型者,因腺泡严重破坏,淀粉酶生成很少,故其值并无增高表现。如淀粉酶值降后复升,提示病情有反复,如持续增高可能有并发症发生。当测定值>256温氏单位或>500苏氏单位,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才有意义。
3、血清脂肪酶测定:其值增高的原因同淀粉酶,发病后24小时开始升高,可持续5~10天,对较晚患者测定其值有助诊断。
4、血清钙测定:正常值不低于2.12mmol/L(8.5mg/dl)。在发病后两天血钙开始下降,以第4~5天后为显著,重型者可降至1.75mmol/L(7mg/dl)以下,提示病情严重,预后不良。
5、血清正铁蛋白(MHA)测定:MHA来自血性胰液内红细胞破坏释放的血红素,在脂肪酶和弹性蛋白酶作用下,转化为正铁血红素,被吸收入血液中与白蛋白结合,形成正铁血红蛋白。重症患者常于起病后12小时出现MHA,在重型急性胰腺炎患者中为阳性,水肿型为阴性。
6、X线检查:X线下腹部可见局限或广泛性肠麻痹。小网膜囊内积液积气。胰腺周围有钙化影。还可见膈肌抬高,胸腔积液,偶见盘状肺不张,出现ARDS时肺野呈“毛玻璃状”。
7、B超与CT:均能显示胰腺肿大轮廓,渗液的多少与分布。

轻症急性胰腺炎极少有并发症发生,而重症急性胰腺炎则常出现多种并发症。
胰腺脓肿,胰腺假性囊肿,脏器功能衰竭,病情中可继发腹腔、呼吸道、泌尿道等感染,感染扩散可引起败血症。少数可演变为慢性胰腺炎。
慢性胰腺炎主要表现为慢性腹痛及胰腺内、外分泌功能不全,它与胰腺癌的发生有关。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假性囊肿的形成及十二指肠、共同通道的机械性梗阻。
急性胰腺炎是胰酶消化胰腺及其周围组织所引起的急性炎症,主要表现为胰腺呈水肿、出血及坏死。
1、胆道系统疾病胆管炎症、结石、寄生虫、水肿、痉挛等病变使壶腹部发生梗阻,胆汁通过共同通道反流入胰管,激活胰酶原,从而引起胰腺炎。
2、酗酒和暴饮暴食酗酒和暴饮暴食使得胰液分泌旺盛,而胰管引流不畅,造成胰液在胰胆管系统的压力增高,致使高浓度的蛋白酶排泄障碍,最后导致胰腺泡破裂而发病。
3、手术与损伤胃、胆道等腹腔手术挤压到胰腺,或造成胰胆管压力过高。
4、感染很多传染病可并发急性胰腺炎,症状多不明显。如蛔虫进入胆管或胰管,可带入细菌,能使胰酶激活引起胰腺炎症。
5、高脂血症及高钙血症、高脂血症,脂肪栓塞胰腺血管造成局部缺血,毛细血管扩张,损害血管壁,导致胰液排泄困难;结石可阻塞胰管,引起胰腺炎。
慢性胰腺炎由于急性胰腺炎反复发作造成的一种胰腺慢性进行性破坏的疾病。

急性胰腺炎的初期,轻型胰腺炎及尚无感染者均应采用非手术治疗。
(1)禁食、鼻胃管减压 持续胃肠减压,防止呕吐和误吸。给全胃肠动力药可减轻腹胀。
(2)补充体液,防治休克全部病人均应经静脉补充液体、电解质和热量,以维持循环稳定和水电解质平衡。预防出现低血压,改善微循环。
(3)解痉止痛 诊断明确者,发病早期可对症给予止痛药。但宜同时给解痉药。禁用吗啡,以免引起Oddis括约肌痉挛。
(4)抑制胰腺外分泌及胰酶 胃管减压、H2受体阻滞剂、抗胆碱能药、生长抑素等,一般用于病情比较严重的病人。胰蛋白酶抑制剂如抑肽酶、加贝酯等具有—定的抑制胰蛋白酶的作用。
(5)营养支持 早期禁食,主要靠完全肠外营养(TPN)。当腹痛、压痛和肠梗阻症状减轻后可恢复饮食。除高脂血症病人外,可应用脂肪乳剂作为热源。
(6)抗生素的应用 早期给予抗生素治疗,在重症胰腺炎合并胰腺或胰周坏死时,经静脉应用广谱抗生素或选择性经肠道应用抗生素可预防因肠道菌群移位造成的细菌感染。
胰腺脓肿,胰腺假性囊肿和胰腺坏死合并感染是急性胰腺炎严重威胁生命的并发症。如诊断不确定;继发性的胰腺感染;合并胆道疾病;虽经合理支持治疗,而临床症状继续恶化,应手术治疗。
①剖腹清除坏死组织,放置多根多孔引流管,以便术后持续灌洗,然后将切口缝合。
②剖腹清除坏死组织、创口部分敞开引流术。术中可同时行胃造瘘、空肠造瘘(用于肠内营养支持)及胆道引流术。偶有单发脓肿或感染性胰腺假性囊肿可采用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治疗。
在重症胆源性胰腺炎伴有壶腹部嵌顿结石,合并胆道梗阻或胆道感染者,应急诊手术或早期(72小时内)手术,解除胆道梗阻,取出结石,畅通引流,并根据病情需要选择作胆囊切除术或小网膜腔胰腺区引流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经纤维十二指肠镜Oddis括约肌切开取石,并发症少。

慢性胰腺炎应予以病因治疗,如治疗胆源性疾病,戒酒;饮食疗法,少量多餐、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饮食;补充胰酶;控制糖尿病;营养支持疗法。必要时行胰管引流术和胰腺手术。
急性胰腺炎是一种相当严重的疾病,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尤为凶险,发病急剧,死亡率高。已知胰腺炎发病主要由于胰液逆流和胰酶损害胰腺,可以针对这些因素进行预防。
1、胆道疾病:避免或消除胆道疾病。例如,预防肠道蛔虫,及时治疗胆道结石以及避免引起胆道疾病急性发作。
2、酗酒:平素酗酒的人由于慢性酒精中毒和营养不良而致肝﹑胰等器官受到损害,抗感染的能力下降。在此基础上,可因一次酗酒而致急性胰腺炎。
3、暴食暴饮:可以导致胃肠功能紊乱,使肠道的正常活动及排空发生障碍,阻碍胆汁和胰液的正常引流,引起胰腺炎。
亳州骨科医院外科成立于2019年,是亳州骨科医院重点科室。本科设有专家门诊、普通门诊、外科急诊,治疗室(换药室、清创室、门诊手术室)。聘请亳州外科专家于坦然主任医师、王进先主治医师等长期坐诊,建院来外科门诊接诊9000余人次、住院诊治2000余人次、完成手术1600余人次、科室获得荣誉10余项、个人荣誉30余项、收获锦旗200余面、感谢信300封、外出进修3人次。专家导师带领着一批青年医生本着医者仁心,悬壶济世的理念切实做到不忘初心,坚持使命,让老百姓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1、普外科常见疾病:如颈部疾病甲状腺腺瘤、甲状腺癌根治等。乳腺疾病:如乳腺炎,乳腺囊性增生病,乳房肿瘤等。周围血管疾病:下肢静脉曲张、静脉炎。腹壁疾病: 如腹股沟疝,脐疝等。急腹症:如胃穿孔、急性阑尾炎、肠梗阻、腹膜炎以及腹部外伤。
2、肝胆胰脾疾病:如胆囊炎、胆道结石、胰腺炎、门脉高压、脾大等 ,
3、泌尿系疾病: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以及前列腺增生等。
4、肛管直肠疾病:如痔、肛裂,肛瘘、肛周脓肿,直肠癌等。
1、腹腔镜微创手术:肝囊肿去顶减压术、肾囊肿切除术、胆囊切除术、阑尾切除术、腹壁疝修补术、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
2、经皮肾镜肾结石钬激光碎石取石术、输尿管内镜下输尿管结石钬激光碎石取石术、膀胱镜下膀胱结石碎石取石以及膀胱早期肿瘤切除。
3、采用PPH术(痔上粘膜环切术)微创治疗混合痔、环形痔、直肠粘膜脱垂。
4、建院来,科室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300余例、阑尾切除术500余例、疝修补术100余例、下肢静脉曲张手术100余例、肛周疾病手术300余例。
毕业于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临床专业,本科再教育学习于蚌埠医学院临床专业。毕业后在亳州市人民医院实习一年、在商丘市北关医院(现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进修一年。从事外科专业十余年,对普外科常见疾病,如腹壁疝、急腹症(阑尾炎,胆囊结石胆囊炎、胰腺炎、肠梗阻)、创伤外科(颅脑损伤、腹部损伤)、泌尿外科(微创治疗肾囊肿、泌尿系结石)等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微信二维码)